from 浩騰媒體

前言: 購物者行銷的崛起!

最近我們常聽到有人提到購物者行銷(Shopper Marketing),特別是在零售業(Retailers)及消費品製造業(Consumer Packaged Goods Manufacturers),而我們也很明顯感受到,有些廣告主將部份傳統媒體的費用,挪到通路媒體上,零售通路儼然已經成為另一個新興媒體。

到底什麼是購物者行銷?為何興起?購物者行銷的策略有那些?本月ONMEIDA的主題,即來透視這一個大家急於擁抱的新興行銷概念。

經過反覆搜尋,我們發現,目前有關購物者行銷的資訊相當有限,主要的文件是來自於美國食品雜貨製造商協會(Groc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,GMA),委託Deloitte公司(Deloitte Consulting LLP)於2007年10月底所公佈的調查報告。這份報告,主要以深度訪談的調查結果為主,輔以相關的出版資料而成。因此,我們這次的月刊內容,主要也是以摘要部份的報告內容為主,輔以消費品製造商對購物者行銷的觀點及報告中所舉的行銷案例,來說明這個新興的行銷概念。

Shopper Marketing: Capturing a Shopper’s Mind, Heart and Wallet

調查背景簡介

美國食品雜貨製造商協會(GMA)委託Deloitte公司(Deloitte Consulting LLP)所執行的調查, 調查方法及背景說明如下:

1.調查時間:2007年6-9月
2.調查方法:深度訪談(In-depth Interview)
3.樣本數:一共27個樣本; 19個為製造來,8個為零售商
4.研究主題:
(1)瞭解業界如何定義購物者行銷
(2)購物者行銷在消費品產業的現況
(3)零售商及製造商所普遍採用的購物者行銷方式
(4)如何導入購物者行銷

賣場從通路轉變成行銷媒體!

首先,該調查報告引述1995年Point-of-Purchase Advertising Institute and Meyers Research Center所執行的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結果(Consumer Buying Habits Study),說明賣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消費者接觸點(consumer touch point),可以接觸及影響消費者。

「70%的購買決定是在店內做成的」
「68%的店內購買是衝動性購買」

另外, 調查報告中也引述美國零售商Wal-Mart的來客數資料如下:
「每星期,大概有1.27億的消費者造訪Wal-Mart,相較於平均每星期只有6.8千萬的人收看ABC,CBS,或NBC的晚間新聞」

因此,我們在賣場看到無限的機會,如何透過通路的店內媒體(in-store media),去影響或主導消費者的購物行為,以創造銷售額,就是購物者行銷的任務。

何謂購物者行銷?


根據GMA的定義,所謂購物者行銷,就是奠基於對購物者購物行為(Shopper Behavior)的瞭解,將來店顧客(customers)轉變成購物者(shopper),或藉以建構品牌資產(Brand Equity)的行銷方式,就叫做購物者行銷。

這個定義看起來有些籠統,且好像跟任何店內行銷(in-store marketing)的定義看起來差不多,但購物者行銷,強調2個特點:

1. 購物者行銷強調透過對購物行為(Shopper Behavior)的瞭解,來擬定通路行銷策略;跟一般行銷策略奠基於對消費者的瞭解(consumer insights,指消費者對產品/品牌的認知、態度、使用等)不太一樣。

2. 購物者行銷將賣場視為行銷媒體,與傳統將賣場視為通路的概念不同。藉由賣場媒體,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,或建構零售通路的品牌形象。另外,其媒體行銷效益可以透過P.R.I.S.M.去測量,而與電視廣告等傳統媒體的效益(如reach)做比較。(有關於P.R.I.S.M., 最後會另闢一個段落做說明)

購物者行銷的3種策略

知名市場調查公司Millward Brown的董事長Gordon Pincott曾列舉3種購物者行銷的策略,相當值得參考,也列舉如下。(http://www.millwardbrown.com/Sites/MillwardBrown/Media/Pdfs/en/POV/F0537EB8.pdf)
根據Gordon Pincott的說法,消費者在進入賣場時,通常已經預設好可能購買的幾個品牌,廣告主可以依據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所在的位置,決定所採取的購物者行銷策略。

1. 認同策略(Identification)
如果品牌落入消費者所考慮購買的品牌組合中,則購物者行銷的目標在於突顯品牌在賣場中所在的位置,讓消費者易於在賣場中找到。此時產品在賣場的位置(location)、數量(scale)等, 即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
2. 擾亂策略(Disruption)
如果品牌並不在特定產品類別的領導品牌群中,此時廣告主就可採用擾亂策略,如折扣、或任何能突顯產品特點的手段(如產品包裝或顏色等),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。

3. 引誘策略(Enticement)
引誘策略同時被零售業者及產品製造商所採用,透過店內的陳列、設計、燈光等,鼓勵來店消費者購買一些他原先沒有設定要買的商品。

購物者行銷範例簡介

聯合利華(Unilever)的觀點

北美洲聯合利華的消費者部門主管Lisa Klauser 就曾指出,購物者洞識(shopper insight)和消費者洞識(consumer insight)並不相同。購物者洞識專注於瞭解消費者在開始想要買東西,到實際選購產品的整個購買流程;消費者洞識則指全盤瞭解品牌和消費者間的關係,包括消費者如何使用產品及消費者的需求(The Hub, 2008 May-June)。將購物者洞識應用於行銷策略上,就是購物者行銷。

案例一:美國聯合利華與連鎖超市 Stop & Shop的購物者行銷合作範例

問題:北美洲聯合利華發現,消費者很喜歡到Stop & Shop買農產品和肉類產品,但並不會在該超市購買個人用品或美容產品。透過購物者的研究,發現他們在認知上出了問題;消費者認為該超市的定位並不適於販賣個人用品和美容產品,同時它所販賣的個人用品和美容產品品項有限。

解決方式:聯合利華於是與Stop & Shop合作,透過跨產品類別的聯合促銷,讓消費者在店內購買更多產品類別,因而成功的同時提升了Stop&Shop及聯合利華的銷售量。

寶僑(P&G)的觀點

P&G全球行銷總經理Dina Howellr對購物者行銷的看法是,購物者行銷亦稱為商業上的創新(commercial innovation),意指如何有創意的與零售商合作,以迎合賣場內購物者的需求。(The Hub, 2007 may-Jun)

案例二:菲律賓寶僑與零售商合作,改變寵物食品的陳列方式,以提升銷售量

問題: 菲律賓寶僑發現,消費者認為購買寵物食品跟購買兒童食品一樣重要,但消費者對寵物產品的知識不足,在購買上會有困擾。

解決方式:菲律賓寶僑依照購物者對寵物食品的認知(包括寵物食品的種類、包裝、寵物的年齡等), 重新安排賣場的產品陳列方式,並在貨架上提供寵物食品的使用等相關資訊。根據該零售商的販售資料顯示,寵物食品的銷售量因此提高了15%。

屈臣氏的觀點

案例三:台灣屈臣氏GeNext全新概念店

台灣屈臣氏正在做一項通路實驗,將購物者行銷應用在通路上,而發展出GeNext的全新概念店。

屈臣氏瞄準Generation Next(次世代)女性,透過調查,發現這群屈臣氏購物群很在乎實體通路的購物氛圍,所以將「空間還給顧客」,重新安排店內的產品陳列及動線,將同質性的商品集中陳列,並降低陳列架的密度,讓購物動線更流暢,購物更便利。

如果市場對概念店的反應良好,未來屈臣氏暨有的通路將會陸續改裝成概念店。(動腦2008/06/03 )

P.R.I.S.M. 讓購物者行銷更容易

最後,我們簡單來談一下讓購物者行銷更容易的工具:P.R.I.S.M. (Pioneering Research for an In-Store Metric)。(http://www.instoremarketer.org/node/5779)

1.主導單位及調查方法:這個調查,是由美國In-Store Marketing Institue與多家製造商及零售商合作,所進行的一項測試,在零售店的走道、邊緣地區、入口處 、及出口處,都裝上紅外線感應器,計算10家店,63個產品類別的人口流量。

2.應用: 有了這個資料,我們可將賣場轉換成行銷媒體,用來評估不同產品類別,不同時段的賣場媒體效益(如reach),並與傳統媒體如電視,報紙,雜誌廣告等做比較。

3.執行單位:這個調查,未來將由第三公正團體Nielsen in-store來執行,以提供整合性資料給業界使用。第一批資料預定在2008年美國出爐,台灣目前還沒有這項服務。

結論

以往,廣告主在做品牌或產品行銷時,通常都大量使用大眾媒體、店外行銷(out-of-store marketing,如電視,報紙等),並多著墨於品牌形象的塑造;但消費者在賣場會不會買該品牌或產品,店內行銷(in-store marketing)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
以對購物行為的瞭解為基礎而衍生出的購物者行銷,因而應運而生,將賣場顧客的心態,轉換成購買的模式(shopping mode),把顧客變成實際的購物者(shopper),並協助其在賣場中做購買決策。

另外,P.R.I.S.M.(Pioneering Research for an In-Store Metric)工具的問世,讓購物者行銷因此更上一層樓,賣場從此變成了媒體,廣告主不但可以測量店內媒體的行銷效益,還可以與傳統媒體的效益做比較,讓廣告預算的效益發揮到極至 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