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亨網陳律安‧綜合外電2008/09/10
當 Google(GOOG-US)不斷從它的本業搜尋引擎向外拓展時,人們不禁開始懷疑,Google有沒有可能成為電玩遊戲的出版商?
這件事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誇張,Google已在電玩界小試身手,並一探水溫。《Forbes》報導,「Google Lively」 早在 7月就已開始運行,是一個用虛擬人像進行社交活動的網站,打算要吸引 「Second Life」的玩家。2007年 3月,Google以230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了遊戲廣告公司Adscape。
到目前為止,還未看到Google有任何的大動作; Lively沒有很多的用戶,而自從被收購後, Adscape就顯得安靜無聲,但這樣的情況並不會維持太久。
股票研究機構Lazard Capital Markets副總Colin Sebastian表示:「Google喜歡嘗試很多新東西,對它們來說,推出不成熟的產品以加速研發流程是可行的;人們似乎也不怎麼介意Google這樣做,因為在改善它們自身產品方面,Google相當有一套。」
根據Google自身的說法,它對出版遊戲、開發市場並沒有太大興趣。在2007年7月的會議,Google遊戲部門主管Bernie Stolar表示,Google只對遊戲的廣告潛力感興趣。然而,後來Google發行了Lively,使得人們開始懷疑,Google對電玩的企圖心是不是不只有廣告而已。
《Forbes》專欄作家Chris Morris認為,若Google 想要在電玩界獲得更多空間,有許多可行之道。它可以運用銀彈來收購幾個遊戲開發公司,並用Adscape在開發出來的遊戲來傳播廣告。
舉例來說,網站Pogo.com及RealArcade的造訪者大多是35歲以上的女性,而她們已經很習慣在遊戲中看到廣告,就算是那些侵入式廣告它們也習以為常。若 Google能遵循 Adscape巧妙地在遊戲中插入廣告的作風,應該對消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Google也可以收購高階或中階的遊戲開發公司,來取悅遊戲狂熱者。遊戲狂熱者通常是35歲以下的男性,他們討厭遊戲中有廣告的存在,但如果遊戲的品質好,有點廣告也無妨。
美國陸軍採用了相同手法,它將遊戲與廣告結合,開發出「America’s Army」這套遊戲。自2002年發行以來,此遊戲已吸引 950萬人註冊,總遊戲時數高達 2.33億小時,等同於 26614年。
Morris指出,Google現有的技術也可以拿來開發遊戲;想像一個飛行遊戲利用Google Earth為藍圖,或是採用Google Map為基礎的間諜遊戲。雖然這些基礎要發展成遊戲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,但基本架構已經存在。
當大多數的電玩廠商強烈依賴實體通路販賣遊戲時,數位通路也以驚人速度成長。Valve Software藉由它的 Steam快遞系統獲得成功,而遊戲大廠Electronic Arts(ERTS-US)也在近幾個月大力推銷它的網路商店。雖然獲利不大,但是數位通路的潛力驚人,而Google也有足夠的資金支撐,並等待獲利來臨。
Sebastian 說:「Google鼓勵員工自由發揮並創造衍生商品,所以其公司一定有人對遊戲有興趣,並將遊戲產業視為發展契機。當然在進軍遊戲市場前,Google 仍然有許多難關要克服。」
雖然前方困難重重,但隨著Chrome瀏覽器的推出,以及接下來與卡通「Family Guy」製作人Seth McFarlane合作一系列網路卡通等一系列動作,顯示出 Google拓展市場的決心。
毫無疑問地,Google希望成為市值達 180億美元的遊戲市場的一員。真正的關鍵在於,Google接下來會採取什麼策略來進軍遊戲市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