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4%AA%E9%80%9A

洪通,(1920年?月?日-1987年2月23日),臺灣省台南縣人,又名洪朱豆,我國知名素人畫家,50歲時開始拜師學畫,於1972年嶄露頭角,1976年舉辦個展成為全台焦點人物,受媒體後炒作之久。

洪通隱居後速被大眾遺忘,窮困終老。其畫作元素多元,神祕的文字畫與用色豐富的畫風至今仍為人稱道,因作品的特殊風格,洪通又被稱為「靈異畫家」。

早年生活洪通出生於1920年的臺灣台南縣南鯤鯓的北門鄉鯤江村,由於父親於出生前辭世、母親亦於其四歲時過世,洪通從小主由五叔帶大,家境貧困,年小便替人放牛、打雜賺取微薄生活費。

青年時期的洪通甚至赴高雄打零工維持生計。從小無緣求學,因而無能識字。1945年26歲的洪通回鄉後與台南人劉來豫結婚,育有三子二女,與其妻仍以打零工維持家計。在1970年以前的洪通諸如漁民、乩童等工作皆曾從事,鄉人以「朱豆伯」稱之。

[編輯] 嶄露頭角1970年生日當天,50歲的洪通突然對繪畫產生極大的興趣,跪在妻子面前要求答應他能專心投入繪畫,其妻允諾他每個月以1000元購買畫具,閉門研究繪畫,其間也常至台南市拜訪畫家學習作畫,並曾至曾培堯畫室作畫前後長達一年半。

1972年一次南鯤鯓代天府廟前攝影比賽機緣,洪通攜其作品,懸掛於廟牆上展出(一說為樹下)。看似神祕的文字畫與用色豐富的畫風,意外獲漢聲雜誌記者刊登報導。往後的2、3年中媒體相繼大幅報導,使得70年代掀起一股「洪通狂潮」。

1973年,雄獅美術四月號出版「洪通特輯」,藝術界開始討論和研究洪通其人其畫。

1976年3月13日洪通在台北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辦首次個人的畫展,展出作品一百多幅,參觀人潮絡繹不絕,震撼台灣藝壇,使洪通熱潮推至到最高點。

同年5月27日高雄大統百貨八樓展出作品兩百多幅,同樣造成轟動。據說有法師在觀完其畫作後聲稱洪通應藉鬼神之筆完成畫作,描繪作品亦非「凡人」,洪通便常被稱為「靈異畫家」。

回鄉隱居短短幾年內完成三百十二幅畫的洪通不堪名利而充滿困擾,畫展過後洪通回到南鯤鯓與家人分居,單獨租屋並閉不出門,整日作畫,期間仍訪客不斷,但他拒絕接待。洪通未能獲得臺灣藝術界主流的肯定,加上他堅持不賣畫的風骨,使他仍待在破舊房子內,生活未獲改善。

1986年資助其繪畫的妻子辭世,令其精神飽受打擊,而媒體狂熱報導的洪通熱潮大約在此時已到了終點。

1987年2月23日洪通於南鯤鯓的家中睡夢中去世,享壽67歲,留下畫作約300餘幅。

身後事跡生前各國友人曾力邀洪通參加畫展,均被其以擔心遺失為由拒絕,1987年9月,美國文化中心藝術家雜誌社舉辦了洪通遺作回顧展,展出作品70餘件。被譽為「東方的畢卡索」。

同年10月,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肯定洪通是位素人畫家,及他在鄉土藝術的地位,典藏了他的三幅作品,舉辦特展和出版專輯。

1997年2月,洪通之子子洪世保為紀念其父,籌設洪通美術館基金會,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舉辦洪通逝世十週年紀念個展,再次燃起素人藝術的話題。同年十月更赴應邀至紐約華人文化中心展出洪通個展。

2007年9月老翁張清松因仿已故的洪通作品而被捕,直至21世紀,洪通作品在市場仍具有一定價值。

畫作特色洪通作品畫面透露靈性、畫面流露出強烈精神力量、筆觸濃密、紋理纖細、形式繁瑣、無師自通的繪畫技巧。用色彩顏料,取材自然物,自行研磨混合,自製而成。材質以底材為主,分甘蔗板、紙、畫布三種。據知洪通創作畫作時除了以慣用手的右手為主外,有時會以左手、雙腳、生殖器具等身體部位輔以作畫。

洪通畫作元素多以人物、花鳥、樹木、船舶、飛機為主題,創作風格充滿童趣的風味,甚至有時一些宗教陣頭、廟宇建築、布袋戲、歌仔戲等日常生活表現及民間諺語、籤詩更是他繪畫拼湊結構組成的來源。洪通繪畫技巧用色多變且鮮明,不拘泥實體比例,創作風格超脫現實且自由,極具想像能力;畫作樸拙簡單的圖像,但卻能呈現出均衡且對稱的藝術美感。

由於早年的洪通做過乩童,讓他的生星思維受到信仰影響,五十歲時他開始專心畫畫不工作,繪畫中的花草樹木與符號等,均受過去生活背景經驗影響,繪畫中充滿熱鬧、神幻、宗教信仰的意象。

洪通早期畫作整體結構與道教畫相似,道教畫分多層,幾層「天」幾層「地」,整張繪滿符籙花樣,而洪通畫的分層結構代表他自我意識世界的秩序和事物各自的本位,所以洪通畫的是人、萬物與天地的關係,且因為不識字,所以他的自創圖像字與文字畫,充滿自我意識的圖像字,畫中的簽名更是一絕,洪通的洪字像哥倆好,有時除簽下洪通外,還畫出洪朱豆,簽出的圖樣各有不同。

專家認為英國畫家史考第·威爾遜(Scottie Wilson)的密集線條畫中老是隱藏著一隻隻窺視的眼精,與洪通的玩偶面孔有異曲同工之妙,而玩偶式的而孔或人類的形像,是靈異畫家所熱愛的主題,英國女畫家吉兒有些畫中佈滿了玩偶的面孔,處理手法幾乎與洪通出於同一路線。

洪通使用了原始裝飾藝術中常見的幾何紋樣。鋸齒形的線條,格子式的編織幾乎是他的基本的手法。而在豐富的色彩與形象之中,他善於使用圓形的統合力,成為現代、原始趣味一種巧妙的綜合。

洪通被認為是線條結構的天才。在他的素描中,具一種高度的秩序感,統合感,然而又有一種生命的活力。可欣賞他的線條圖的紋理與組的美,以及阿米巴自由形態的造型。他的天才證實了在美術的基本原則上所追究的,確實是人類心靈中先天存在的秩序。

他所使用的艷麗的色彩雖然幾乎都可自民間色彩中找出源頭,但是他把這些色彩使用在抽像的模式上,無疑的出於他個人直感的創造。而他用色的手法,多彩多姿,除了承認他潛在的色感之外,同時也說明了色彩學的原則已在他心靈的掌握之中,隨意賦彩,都有令人激賞的效果。

線條與色彩兩者構成他的作品中最精彩的部份。所以他的最好的作品乃是線條畫賦彩的一類。其素描使用硬線條構成者,遠勝過表達毛筆感覺的構圖。

洪通的作品並沒有脫離任何一位素人畫家作品共有的原型,繁複及制式的技巧,呈現時間與勞力的堆積,其次,由於缺乏邏輯與形上學思考,作品本身多層重複,與民俗藝術間有強烈的類似性;最後,素人畫家在作品表現上的神祕造型及豐富色彩,基本上反應了畫家世界的完全自我性及生活性,而這種自我性及生活性的完成,恰巧基於素人畫家不具備任何知識,所必然導致的個人素樸認知。

[編輯] 時代意義70年代台灣社會,國民黨政府雖然以中國文化正統的捍衛者自居,然而,由於美軍協防、美援以及大批技術官僚、知識份子幾乎多是在美國完成高等教育,因此,台灣社會基本上瀰漫著全面性的西方主義,而這種西方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又窄化為美國主義,從流行音樂、日用品、生活外來語、學術走向以至文學、藝術風潮,皆為如此,發掘了洪通,實際就是當年社會在潛意識上,對全面美國文化的一種反彈及投射;而肯定洪通,自然而然具有肯定素人文化,肯定民間本土活力,肯定民族文化在全面美國文化凌駕之下的最後尊嚴的某種意義。

但是不幸的是,媒體消費了洪通後便視如敝屣,不再報導關於洪通的任何消息,對於洪通晚年的窮困境遇亦未有人實際伸出援手,與紅葉少棒為國爭光後即被眾人所遺忘有異取同工之妙。在高中課本泰宇版教材中一段落述道:「... ...媒體炒作素人畫家洪通的熱潮,亦屬曇花一現。」,解釋出洪通的爆紅原因不見得是其畫工高超,大部份原因恐是純粹受到媒體炒作。

評價
「…我對鯤島的名字感到懷念,即像我無限懷念我祖父一樣親切。因為些是屬於我們祖先、祖父、父親時代的產物…我腦袋裡的台南古都,應詃是充滿著民俗與傳奇色彩的…想像中的人物體格都屬瘦型…為何我會這麼想,理由不明,只是我以為這麼想像才像我祖父時代的典型人物。…童年時我家開雜貨店…小時候我最怕上店樓上,那樓上堆滿一籠籠的金紙銀紙…還有在人死時在靈桌前供養的一對對男女紙人兒…到了洪通家,在他的畫裡我意外地再次踫到了這些小人兒的臉孔!」 ---賴傳鑑於1973年4月在「洪通特輯--洪通訪問記」所寫
  
「我們喜歡洪通的畫,欣賞洪通的畫,不需要具有任何藝術上的修養,人人都能欣賞。」 ---美國新聞處文化組羅傑
  
「以我所受過的學院派訓練,習慣上我自畫會以西洋美術史中或中國傳文人畫的觀點來欣賞,但洪通的畫卻讓我不能以上面兩件觀點的任何一種來欣賞,不過,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在『爭辯』洪通的畫究竟好不好,或是這畫展值不值得舉辦,而是該探討什麼『洪通畫展』會引起那麼大的注意…我們學院派的美術教育應該有所深思了。」   ---蔣勳

洪家語錄洪通---
「我的畫是給人看趣味的。用頭腦去欣賞的。」
「這個畫圖呀,並不是要每一點都畫出,只要讓大家知道是這個人就行了,何必畫得太像?畫得太像就不像畫了。」
「是這樣的,我看到小鳥在啄地上的樹葉,我覺得很可愛,就把它畫了下來。我又看到小鳥在啄池塘裡的魚,所以也把它畫下來,就是這樣啦。」(記者會時有人問他怎麼突然想畫畫。)  「人頭是最重要的目標,世界上任何事都是人創造的。」
「我的畫是一家人,不能被分散,要一起收藏。」

洪妻劉來豫---
「畫圖是很好,可是家裡的環境一直很艱苦。」
「洪通脾氣很好,只有問我要錢買顏料時,我沒錢他就發牌氣。至於他的畫,我沒時間去看,看也看不懂,我要出去做工養家。」

洪子洪世保
「我小的時候,我印象中是沒什麼親戚啦!可能是我不知道,有人暗中在幫助我們,可能我不知道,不過就是說,等我父親成名以後,這個親戚朋友,太多太多。」   「在畫畫裡面他是自我,他友他自己的生活圈,只要他自己快樂就好。」

1920年出生 1987年逝世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