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班時間乘巴士經過彌敦道,是一種怎樣的經驗?
先別說上車,等車的時候,除了陪你等車的陌生人群,還有包圍著你的燈箱廣告──卡拉OK的新歌試唱、最新推出的飲品廣告、新上映的電影海報、纖體女星玉照...總讓你等車悶得發慌的時候,目光有所依賴,視線找到焦點。
上了車,窗外是一個廣告牌堆砌而成的隧道。在下層可看見街道上各式店舖的招牌、華麗精緻的櫥窗;上層則可體驗在廣告牌堆之間縱橫穿插的刺激。怎麼又是同一個卡拉OK廣告,同一齣電影的宣傳?廣告,實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伙伴。
為了與我們形影不離,路訊通 (Roadshow) 的發明為我們提供有聲有影的資訊娛樂──歌星的新歌試打音樂錄影帶、藝人訪問、楊天命的風水運程、政府資訊宣傳片、公共事務訊息、電視台製作的節目剪輯、甚至韓國電視劇節錄等等,均為我們的旅途解悶,不用無所事事。路訊通與電台、電視一樣,是一種廣播媒體;不過,分別只是,我們沒有選擇。我們沒有轉台的搖控器,也沒有關機的按鈕。收看路訊通的觀眾數目,幾乎可以與巴士乘客人數劃上等號,因為他們都是被囚禁在同一個車廂內的乘客,並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作同一個巴士節目的觀眾。任何機構只要付出港幣74,800元,便可以買得30秒的路訊通廣告時間,每天在2000部車輛上播放17次廣告,向二百萬名乘客推銷其貨品或傳遞訊息。路訊通,實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了刺激消費而作出最暴力、最能彰顯其霸權之手段。
路訊通的發明,是基於利益的考慮,而非純粹以提供優質資訊娛樂為宗旨。正常情況下,只要付了廣告費,節目便可以"出街",不論其質素優劣,當中沒有篩選過程。雖然普通電視台也會以廣告收益作為選擇節目的原則,但至少也會針對觀眾類型和需要而作出安排,並製作相應的節目以迎合觀眾口味。可是,路訊通的宗旨就是純粹透過廣告賺取利潤。至2001年年底,路訊通有二億八千八百多萬元營業額,淨賺港幣一億七千五百多萬的盈利。若要為了顧及節目質素而放棄利潤,實在非常困難,也違背了著重交換價值的資本主義精神。
路訊通也利用了人類的視覺誘惑來軟性操控乘客觀賞其節目。當然,不喜歡看路訊通的人絕對可以選擇不看,或把視覺焦點轉移至其他地方;然而,在現今的景觀社會中,人類傾向把感官焦點集中在視覺影像上(如喜歡看圖畫多於讀文字、記著一個人的臉易於其聲音)。即使我們意識上不想看巴士電視,卻總會自然地把視線集中在有移動影像的熒幕上;加上耳朵不能躲過的聲音,我們似乎無法逃離這與囚室無異的放映室。
廣告於公共空間氾濫的情況越普遍,就越能反映出資本主義霸權操控人類消費欲望的力量。願人類在這無處不在、無孔不入的消費文化中仍有看見及聆聽人類心靈需要的能力,阿門。
部分資料來源:Hush the Bus(http://www.hush-the-bus.com/new/chi/the_facts.html )
最後更新日期 :2004-12-13 00:22:55
http://www.poppop.net/?ArticleID=166&CID=3&name=articledtl